首页 > 合作交流 > 正文

韦佩玺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小结

作者:时间:2015-11-13点击数:

关于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争论屡见不鲜,尤其对于教育方面。中国学生在理工科习题的解题技巧上的优势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为何相对于美国,我们“土生土长”的科学家却屈指可数。有人说我们高分低能,有人说我们填鸭式教育。所谓“专家”更是把中国式教育批判的一文不值。事实如何?秉着这样的疑问,我参加了这次项目。

在短短几天的学习中,我有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在中国找到一批一批解题水平非常棒的学生。然而美国则大多是一遇到数学题头就大的学生。有的在申请大学中成绩优异的美国同学甚至连国内初中难度的题都解不出来。但是美国有世界出名的科学杂志,美国有一群热衷于做科学实验的人,美国有一群尽管做不好又疯狂追求创新科学的青年。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我明白了一个国人的误区——数学就是科学。在我们的专业课electric power中老师系统地讲述了从能量到能量转换到整体系统化。有时间跨度,也有系统形成的跨度。整个专业课讲述了一整套的粗略的系统体系。然而上课的大半时间都在讲述一些国内教材中被写进前言的“废话”然而我们教材中大幅度书写的公式,算法反倒被弱化了。不过上课所讲例题也是极尽细致而且非常简单一听就懂甚至以我们中国人的数学开挂技能不听就懂。然而当有一天老师被“独立回路”的判定在课堂上迷惑的时候,我得知了,美国可能连老师的数学水平也不是很高。然而这并不妨碍整堂课对科学的紧紧围绕。整堂课我都能感受到科学的气息。能做出电力研究的人数学不好。这句话如果在国内讲出来一定是个笑话。不知是不是我的个人感受,马上要进入大三的我,上课所能得到的收获,依旧是一大堆的定理,一大堆的公式。三年来我并没有切实的感受到科学的气息——别闹题目已经够难了,高大上的科学可是呈现着一股浓浓的学霸味。如果这个比较还不够明显,那么就来看看英语。中国人学英语无非看看语法,做做阅读,记记单词,写写作文。当大学学了英语专业会有更具体的针对听说读写翻译的课。看似全面,但对于美国人他们的英语课会和我们一样么?用大拇指想都不可能,人家天天用着呢,哪需要我们这种笨办法啊,我们的“科学”学习就如同我们对英语的学习,永远在记公式定理,然而美国人民学习科学就像他们学习英语,当还不会写题的时候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算不出题目时,就已经有了创新的思维。我们的教育当然可以培养出人才,就像如此让老外惊悚的中国英语教育也可以培养出英语讲的比外国人还要溜的人一样。只是会非常少。那么问题又来了,不会用公式?!那怎么工程怎么才能做出来,就算再有电子不会算怎么办?答案是,这不有中国人嘛。所以有一种言论叫做,美国教育出经理,中国教育出劳模。在实际科学研究中,并不是从设计到最终造好都是由一人承担,然而计算则是被这个时代认为最难并且无含金量的工作。如同在这里所做的作业一般,写论文,把你想到的都系统地写上去,从设计到公式。从观念的提出到如何进一步解决。而不像中国,所有的思考过程被一种称之为题干的东西所代替,有的就是疯狂的算算算。

对于当地人的认知那就更加不同了。就像另一门课程工程师沟通技巧中的关键点一样,美国人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不会像亚洲人一样矫情,说话必须得有信息点,有本事就服,没本事就别讲话。而在中国的重大活动时,甚至可以讲一长段话而不带任何重要信息点。如同华美的苏州园林,漂亮却不实用。初来美国到处小心翼翼,我甚至觉得一不小心就会触犯到美国严明的法制。后来发现,该踩草坪照样踩草坪,贫民窟照样乱扔垃圾。甚至连地铁的窗户上也被刻上了类似我国“某某某到此一游”的话语。本以为洛杉矶这个在美国各项排名都很靠前的城市,会繁华漂亮。然而实际上却是大家对安全忧心忡忡,天黑不出门,出行少步行。所有的房子除了市中心的几栋,全部是小平房。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都给人一种破破烂烂的感觉。但我后来发现真正让人震撼的在于美国的基础设施。在看到国内酷暑高温大家各种热成狗时,在加州,我从未因为热而抱怨过,这归功于美国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改造。首先不热是因为有空调。中国也有空调啊?加州可是只要在室内就有空调,而且空调打得不是一般的低,最起码可以保证一个教授可以西装打领的上课。其次,只要是用纸的地方就会有纸。中国的卫生间基本都会设置装纸的装置,然而真正有纸的有几个呢?这样不会浪费么?显然对与美国这个使用环保型社会,所有的公共用纸都是环保纸,甚至对于书用纸也是如此。虽然空调低温是一种浪费,不过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一种生活比需,既然不能从用点上来省,那么就从电力的转换效率入手。美国人的恩格尔系数是很低的,100美元可以买一大车日用品。日用品单价没有超过10刀的,我甚至在超市看到了40刀的微波炉。然而微波炉这种东西在我们中国并不是像普通椅子一般全民拥有的常用生活工具。加州及犹如一个内秀的富人,表面并不张扬,然而内涵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的越久越能感受到内涵的不同。

短短一个月的风土人情体会只能体会到皮毛,我希望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文化冲击类活动。


Copyright © 2017. 淮阴工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 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枚乘东路1号 电话:+(86)0517-83591070 邮编:223003